+ 移动通信研究中心(Mobil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enter)
中心主任:彭木根 教授
副 主 任:牛 凯 副教授
移动通信研究中心是北邮多年来移动通信研究的重要基地,早在五十年代,以周炯磐院士为代表的北邮老一代科学家就完成了分离多径接收设备 (Rake接收机),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这项技术也是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WCDMA和cdma2000的关键技术之一。中心围绕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演进(E3G)以及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等移动通信技术体系,以物理层关键理论与技术、MAC层组网方式及分组调度算法、无线资源管理、新型无线组网架构、宽带无线IP网络与技术以及无线网络规划与维护等方面为主要研究方向。
多年来,中心针对E3G/4G等移动通信技术体系,从网络架构、先进无线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和无线资源管理等层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共组织并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973课题、863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部分成果已经被接纳为国际和国内移动通信标准,如:研究可支持车速350km/h以 上的离散导频帧结构,突破传统的连续导频帧结构思想;在多天线技术上通过引入现代矩阵理论,研究广义宽带智能天线理论,使系统容量与天线阵元数成线性增长;结合高效的编码调制技术,进一步提高频谱效率;在网络构架上,突破了传统蜂窝架构,试图由于载频升高引起的网络效率下降问题;研究基于可拓集合等理论 的无线资源管理策略,解决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空、时、频多维资源的可靠分配问题;设计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试验系统。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40多本;申请专利200多项;基于专利技术向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提交提案53项,11项被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3GPP2接纳,向国际电联ITU-R提交3项标准(都被接纳),6项被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接纳。并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三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二项。目前合作伙伴涉及10余个国家的20余所著名高校及跨国企业,主要包括: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ETRI、SAMSUNG、CRL, 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威盛集团、华为、大唐、中兴等,在促进无线通信领域的产、学、研相结合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心拥有24名教师作为固定研究人员,主要教授包括王文博教授、张英海教授、陶小峰教授、彭木根教授等。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30余名,硕士研究生200余名。
+
泛在无线网络研究中心( Ubiquitous wireless networks research center)
泛在无线网络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属于原信息产业部电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从事未来移动业务平台、异构网络协同工作方式、网络安全性的研究工作等。
中心拥有一些国内该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包括刘韵洁院士、吴伟陵教授等。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
973
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
863
项目、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课题等,同时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国防军事相关单位合作项目数十项,并多次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
300
多篇,其中
SCI
检索数十篇。
中心针对无线网络面临的有限频谱资源和迅速增长的宽带、高速业务需求的矛盾和多种制式、异构的无线网络和谐共存的挑战,围绕具有无线环境认知能力、动态频谱管理能力、重配置能力的新一代智能认知无线网络的目标开展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认知无线网络、移动泛在业务环境、泛在网络融合、端到端可重构体系、可控可管的协同资源分配、异构通信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信息理论以及无线通信中的信号处理。主要研究任务是探索行之有效的无线频谱及环境认知方法和手段;研究无线频谱的动态管理机制及异构无线网络的重配置能力;构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协同网络体系,实现异构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协调管理;设计无线认知网络的理论模型和验证体系;为实现科学的认知和泛在无线网络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目前,泛在无线网络研究中心有
20
名教师为固定研究人员,主要教授包括刘韵洁院士、林家儒教授、冯志勇教授、纪红教授、纪阳教授等。目前中心有在读博士研究生
20
余名,硕士研究生
100
余名。
+
短距离无线通信研究中心(Short rang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
“
泛网”的基本特征之一为数量众多大量的传感器、RFID、智能输入输出设备、无线控制器、机器人等终端会围绕在每个人周围,形成短距离范围的车域网络、个人网络、家庭网络等。短距离无线通信研究中心在周正教授的领导下,针对如何在泛网终端环境下可靠、节能、协同的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分析问题开展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奠定了研究基础。
中心具有良好的学术研究、技术开发环境和丰富的研发经验。近年来,短距离通信研究中心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863、自然基金项目;与从多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完成数十项纵向和横向项目。同国外多个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以向国外输送多名研究生和博士生,进行双向培养。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检索数十篇。中心代表我校作为国际电联ITU-R第一研究组国内对口组单位成员,参加相应的无线频谱研究工作。北京邮电大学211工程第二期建设规划中,将中心超带宽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列入重点支持的学科建设项目之中。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是:超宽带无线通信、短距离无线通信、蓝牙技术、通信信号处理、智能天线、WLAN、ZigBee、电信网络仿真与优化、无线电子健康、短距离无线通信的安全性及隐私性、现存多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兼容性、现存多种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与蜂窝移动系统的互连性、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及应用以及5.5GHz 100MHz信道测量等,主要任务是以相关技术产品的产业化为导向,整合产学研各方力量,侧重核心技术和核心芯片、技术标准、应用方法和接口的研发,以及多体制无线、有线通信系统融合技术的研究工作,探索和掌握可靠的短距离传输技术,具有动态可组的网络结构,设计和实现泛在终端间的协同工作,并研究智能自适应业务发现机制。
研究中心目前拥有16名教师作为固定研究人员,主要教授包括蒋挺教授、
张
建华教授
、
郭莉教授、康桂霞教授等。目前,中心有在读博士生10余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00余名。